一、管理原则
-
明确定点收集,严禁随意排放
- 所有实验操作产生的废液必须专瓶收集,严禁倾倒入水槽、洗手台或下水道,杜绝环境污染与人员伤害。
-
配备专用收集容器
- 每个中央实验台、边台应配置废液收集瓶或桶,容器需具备耐腐蚀、耐有机溶剂等性能。
- 容器需配备密封安全盖,高效过滤(如活性炭过滤盖、分子筛)以消除挥发性气体与异味。
- 收集容器必须清晰标识:废液类型、主要成分、责任人及收集日期。
-
废液分类收集
- 按照废液性质(有机、无机、酸碱、重金属、有毒有害等)分设专用容器,避免不同类废液混存引发反应或处理难题。
-
台面布置与操作规程
- 废液收集容器推荐固定于台面安全区域或台下专设柜中,防止误翻或溅泼。
- 实验结束后及时将废液容器转运至集中暂存室,由有资质单位定期回收处置。
-
应急处理
- 台面应预备吸附材料或泄漏托盘,若发生废液泄漏,能迅速控制扩散,并按照应急预案处理。
二、技术优化建议
- 智能废液收集系统:可升级为智能收集盖,自动监测液位,提示满瓶及泄漏报警,提升管理效率与安全性。
- 台账与规范:建立废液收集台账,详细记录类型、日期、责任人、转运情况,确保流程可追溯。
- 人员培训与宣传:定期开展废液安全收集、分类及应急处理培训,台面张贴警示标语。
三、典型配置举例
- 中央实验台:
- 配置有机废液收集瓶(带高效过滤安全盖)、酸碱废液收集瓶,统一标贴。
- 台下或侧边设专用废液柜,防止容器外泄或误操作。
- 边台:
- 配置便携废液桶,设专用吸附垫,便于多样操作收集。
- 针对实验特点(如分析、合成、生物等)分专瓶收集相应废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