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目的
建立规范的废液回收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,保障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,防止废液泄漏、火灾、爆炸等安全事故。
二、适用范围
适用于化学实验室、生产车间、研究机构等产生的各种化学废液的分类收集、暂存、转运及管理。
三、职责分工
- 废液管理负责人:负责废液回收制度的制定、实施监督及协调处理。
- 操作人员:负责废液的分类收集、转移及现场安全操作,必须经过培训。
- 安全环保部门:负责监督检查废液回收规范执行情况,组织应急处理。
四、废液回收操作规范
1. 分类收集
- 按废液的化学性质(如酸、碱、有机溶剂、重金属废液、易燃易爆、剧毒等)进行分类。
- 严禁不同类别废液混合,以免引发危险化学反应。
- 分类标准应明确,并在废液收集点设立醒目标识。
2. 废液容器要求
-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化学性质相适应的专用容器(如耐腐蚀塑料桶、玻璃瓶、不锈钢桶等)。
- 容器需完好无损,密封性能良好,避免泄漏和蒸发。
- 容器外部必须标明废液名称、危险特性、产生日期及责任人。
- 容器容量应适中,避免超载。
3. 废液收集流程
- 废液应及时收集,避免长时间在实验台或非专用区域存放。
- 收集时佩戴防护手套、防护眼镜和必要的防护服。
- 使用专用设备(如漏斗、输液管)避免溅洒。
- 对易挥发、易燃的有机溶剂废液应在通风柜或通风良好区域操作。
4. 临时存放
- 临时存放区应远离火源、高温区和人员密集区,设有防火、防泄漏、防爆设施。
- 临时存放场所应通风良好,地面应平整且有防渗漏措施。
- 存放区明确标识“危险废液存放区”,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应急处理设备。
- 废液存放容器应定期检查,发现破损或泄漏及时更换。
5. 转运与处置
- 废液转运前须确认容器密封良好,标签清晰完整。
- 转运过程应避免剧烈碰撞和泄漏,使用防震、防漏专用运输工具。
- 严格遵守相关环保法规,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液处理。
- 转运记录应完整,包括时间、数量、品类及接收单位。
6. 应急措施
- 配备废液泄漏应急包(吸附材料、中和剂、防护用品等)。
- 制定废液泄漏、火灾、人员接触等应急预案,定期组织演练。
- 一旦发生泄漏或意外,立即按预案处理并报告相关部门。
五、人员培训与管理
- 所有废液回收相关人员必须接受操作规范、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培训。
- 培训内容包括废液性质、分类方法、个人防护、操作流程和应急处理。
- 定期复训,确保人员熟悉操作流程和安全要求。
六、记录与档案管理
- 建立废液产生、收集、存放、转运和处置的完整档案。
- 详细记录废液种类、数量、产生时间、存放位置和处理情况。
- 记录应保存期限不少于国家法规要求,便于监督检查。
七、安全与环保注意事项
- 禁止在废液回收区域吸烟、明火及使用可能产生火花的设备。
- 防止废液蒸发或气体泄露,保持良好通风。
- 定期检查废液容器和存放环境,确保无腐蚀、泄漏或异常。
-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,防止非法排放和环境污染。
八、相关法规与标准参考
- 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》(GB 18597)
- 《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》
- 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》
- 地方环保和安全生产相关规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