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总体原则(判定思路)
- 以“最不利影响原则”进行分级:若某物质或工序同时具有多种危害(如既致癌又有急性毒性),按最严害类别确定最终级别。
- 优先参考权威数值/分类:GHS急性毒性类别、NIOSH IDLH、国家/地方职业暴露限值(OEL、TLV、PEL)、IARC致癌等级、GHS致敏/致畸/器官毒性分类、AEGL/ERPG短时间暴露标准等。
- 若缺少权威数值,采取保守原则(向更高危级别归类),并在风险评估中补充物性/毒性检测或SDS依据。
二、建议分级(4级,便于管理)
-
危害等级 1(极高/危及生命健康)
- 判定要素(任一满足即可):
- 属于立即危险生命健康(IDLH)或极低短时致死浓度(气体/蒸气);
- GHS 急性毒性 Category 1(吸入/经口/皮);
- IARC 1 类强致癌物且长期低暴露即可致严重健康损害(如苯对血液系统);
- 强烈呼吸/皮肤致敏剂导致严重过敏反应;或高致畸/生殖毒性(GHS Repr. 1A/1B)。
- 管控要点:原则上避免在常规操作中使用(替代/外包)。必须使用时:完全密闭/封闭系统、负压房/二次封闭、连续在线泄漏与毒性气体报警、惰性化或隔离、强制供气式呼吸防护或自给式呼吸器(SCBA)与紧急用具、严格限量与库存管理、实时环境/个人暴露监测、严密医学随访(入职体检 + 6 个月或更短周期复检)、应急救治与周边预警、禁食堂内作业等。
- 监测频率:连续在线(或至少实时报警);环境与个人剂量学频率≥月度/按工序。
- 医学随访:入职、上岗前、每3–6个月随访,暴露后急诊随访,并设专科转诊通道。
- 判定要素(任一满足即可):
-
危害等级 2(高)
- 判定要素:
- GHS 急性毒性 Category 2;或 OEL 很低(例如国家/行业OEL在微克级、极易超标);
- IARC 2A/2B 致癌物或 GHS Repr. 1B/2;或明显的器官毒性(STOT-SE/RE)且长期暴露会致严重损害;
- 致敏性物质但通常可通过工程控制和PPE管理。
- 管控要点:尽量密闭/局部排风(LEV)、工艺强化(自动化减人工作业)、在线或定期气体/蒸气监测、常压或轻度负压防泄漏、选择合适呼吸防护(过滤式/供气式按风险)、严格作业许可与受控进入、限量储存、常态化职业卫生培训与健康体检(年检或半年)。
- 监测频率:连续或周/月度测量,作业类别和工况决定;个人采样常规季度或半年。
- 医学随访:入职、半年或年度体检,暴露登记与职业病咨询。
- 判定要素:
-
危害等级 3(中等)
- 判定要素:
- GHS 急性毒性 Category 3–4 或 OEL 在可控范围(但仍有健康影响);
- 主要为刺激性、较弱慢性毒性、可控制的器官系统影响(有OEL可参考)。
- 管控要点:局部排风、改善通风、封闭设备优先、日常PPE(手套、防护服、适当的呼吸防护)、作业规程与培训、定期环境/工位检测(季度或半年)。
- 监测频率:季度或半年环境/个人采样,根据结果调整。
- 医学随访:入职、年度体检(职业健康监测重点按目标器官)。
- 判定要素:
-
危害等级 4(低/刺激性)
- 判定要素:急性毒性低、主要为轻度刺激或慢性低风险物质;OEL较高或无特殊慢性危害。
- 管控要点:常规通风、防泄漏、基本PPE(手套、护目)、常规安全与卫生培训。
- 监测频率:年度或按需抽测。
- 医学随访:入职与周期性(通常年度)一般体检。
三、判定的具体参考指标(用于量化判定)
- 急性毒性(吸入优先):参考GHS Acute Inhalation Toxicity Categories(如LC50/LCt50指标)与NIOSH IDLH。若LC50或LCt50落入GHS Cat 1–2,则倾向等级1–2。
- IDLH:任一物质被列为IDLH → 等级1。
- 职业暴露限值(OEL、TLV、PEL):将物质的OEL作为基准;当OEL非常低(微量级,或低于0.1 mg/m3)且易超标,考虑升一级管理。建议按OEL范围配合定性危害:
- OEL 极低/微克级或无安全下限 → 等级1或2;
- OEL 毫克级较低 → 等级2–3;
- OEL 较高 → 等级3–4。
- 慢性危害:IARC 1 或 GHS Carc. 1A/1B → 至少等级2;Repr. 1A/1B → 至少等级1或2;STOT-RE 1 →等级2。
- 致敏性:GHS Skin sensitizer Category 1 →至少等级2(若能致命过敏反应则为等级1)。
- 粒径/形式:纳米、超细粉尘、气溶胶更易进入肺泡,若结合毒性强,应上调等级。
- 皮肤吸收显著(skin notation)或有重要经皮危害 → 同等重视(等级上调并要求皮肤防护与监测)。
四、控制与管理要素(按等级强化)
- 替代与源头控制:等级越高越应优先替代、外包或减少用量。
- 工程控制:完全密闭、机械化、自动化、局部排风(LEV)、负压、惰性化(对易燃或氧敏毒物)等。
- 管理与制度:作业许可、热工作/检修控制、进出管理、限期培训、作业记录与暴露档案。
- 个人防护:从基本PPE到高级供气防护(等级1尽量使用供气式/自给式呼吸器);皮肤防护按接触风险选择。
- 环境与个人监测:按等级设定连续/定期检测频率与报警阈值(等级1:连续在线或常开报警;等级2:周/月或连续关键点;级3:季/半年;级4:按需)。
- 医学监护:入职体检、定期检查、特殊生物标志物检测(如苯的血苯或尿苯代谢物、铅血铅值等)、职业病诊断通道、暴露后随访。
- 应急与救治:救援装备、解毒剂(如氰化物解毒)、紧急撤离与个人应急呼吸器、与当地医疗机构对接,重点物质要求演练频率高(≥半年一次)。
- 信息与标识:SDS、醒目标签、作业区警示牌、限入告示、作业人员知情与签署。
五、监测与评价建议(操作化)
- 建议为每种作业/物质建立“职业性接触危害评估卡”字段(物质名称、CAS、主要接触途径、GHS分类、OEL、IDLH、IARC、STOT、sensitizer、预估作业暴露浓度、建议等级、建议控制措施、监测频率、医学随访频率等)。
- 定期(建议每年)复评:当工艺、用量、作业方式或毒性新证据出现时必须重新评估并调整等级与控制。
- 若现场无法获取预估暴露浓度,优先采取保守(更高)分级并立即进行空气采样/个人采样检测以确认。
六、示例(便于理解)
- 氰化氢(HCN):GHS acute cat1,IDLH 50 ppm → 等级1:密闭、连续检测、供气式防护、紧急解毒剂与周边预警。
- 苯:IARC 1;OEL 很低 → 等级2(或1 视暴露水平):替代/密闭、严格职业监护(血液学检查)、长期健康随访。
- 甲醇:急性毒性中等、OEL 有限 → 等级2–3:通风、佩戴防护、呼吸防护按短时浓度选型。
- 酸性或碱性溶液(浓硫酸、浓氢氧化钠):主要为腐蚀性/皮肤眼睛损伤 → 等级2–3(视挥发性与蒸气毒性),要求防护/紧急冲洗设施。


